发展生态矿业 彰显绿色担当
2024-01-17 238716人浏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曙光煤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力打造安全矿山、绿色矿山、智能矿山,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在国内矿业领域率先发展生态矿业,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生态矿业发展之路,荣获“中华环境友好单位”“全国煤炭工业‘文明煤矿’”“全国煤炭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杰出贡献单位”“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山西省‘生态示范矿井’”等称号。
A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塑造绿色发展新动能
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煤矿智能化建设是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举措。
曙光煤矿坐落于吕梁山脉、汾水之滨,孝义市下栅乡南道村,建矿20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山西焦煤、汾西矿业等重大科技项目,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围绕“绿色”“智能”战略需求,曙光煤矿深入贯彻党和国家“能源革命”方针政策,积极参与科技项目攻关,多项重难点技术取得创新性成果,500万吨矿井衔枚疾进。
自2019年首个综采工作面无煤柱自成巷开采工艺实施以来,曙光模式“110工法”(即拉得住、切得开、下得来、护得住、支得牢、防得好)成效不断显现,在实时分析顶板岩性,为支护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加强顶板支护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从规划到设计、从施工到验收层层把控、环环相扣的方式,切实在主动支护工艺上下硬功夫,紧紧抓住过程管控,严格落实考核,及时进行矿压观测及数据分析,通过矿压监测掌握留巷矿压显现规律,为切顶卸压沿空成巷在曙光的应用提供依据。
2023年11月,曙光煤矿水暖队远程集中控制和无人值守项目改造有序进行,截至目前,项目铺设管道及电路改造工作接近尾声,积极推广“四新”应用,优化生产系统,提升矿井装备智能水平。
科技兴安谋发展。远程集中控制和无人值守项目的成功改造,标志着曙光煤矿远程集中控制和无人值守时代的到来。该项目将进一步推动矿井安全防控体系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矿井无人值守系统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为500万吨矿井建设提供坚强的科技保障。
如今,“四新”运用,“无人值守”、智能化综采、掘进稳步推进。矿区“天眼”,实现数字管控平台拓展运用,洗选引进TDS智能干选系统,各类管理要素的互通共享,矿井实现提质提效。综采支架与割煤机组、单轨吊运输车、回风源热泵技术、空气能热泵、TDS智能干选项目主体设备、数字化调度指挥中心、矿灯、自救器超市化等新技术、新设备相继应用,井下采掘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矿井生产向着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迈进。
下一步,面对全球矿业绿色智能发展的新趋势,曙光煤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紧跟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和智能化发展浪潮,积极推动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矿业深度融合,驱动煤矿智能化建设,赋能煤矿高质量发展。
B 推进生态恢复治理 打造国家级“花园”矿山
孝义市是我国煤炭资源重镇,在这座被称为“煤炭之乡”的城市里,曙光煤矿位于煤炭资源密集“福地”,大规模的开采也伴随着大量煤矸石对当地环境的污染。挖矿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地上,山体松动;地下,出现采空区。更可怕的是,废弃矿山潜藏着极大的地质灾害风险,比如崩塌、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多年来煤矸石的处置问题困扰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这两座矸山,过去就是两座荒山,除了杂草啥也不长,和周边的环境看上去有点不般配。”马志刚是一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矿工,提起过去的矸石山,他一下子便打开了话匣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院子里搭的衣服、床单,收的时候必须抖几抖。偶尔还能看到山上冒出来的黑烟,气味刺鼻难闻。”
面对矿山生态治理难题,曙光煤矿迎难而上。近年来,曙光煤矿开展立体式生态科学修复与重构,实施绿色矿山工程,加快生态型矿山建设。曙光煤矿党委专职副书记马常青介绍,“近年来,我们把矸石山的绿化工作纳入矿井‘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规划之中,大力开展植被绿化工作,努力把矸石山改造成矿井的‘绿色后花园’,争创国家级花园矿山。”
为使矸石山披上绿装,多年来,曙光煤矿历任领导从标杆企业中学经验、取真经,将学来的宝贵经验与矿井的长远发展充分结合起来,提出达到“一次治理、终身受益”的远大目标。在省内外各大科研单位,认真请教此领域的专业专家教授,在他们的诚挚邀请之下,来自省内外的多名相关专家多次深入矿区现场调研。
“矸石山治理过程复杂,既需要强大理论支撑,还需要因地制宜。”经过相关专家的多次论证,勘明了该矿矸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堆积容量、周边的水土资源等相关情况,提出了综合开发、重新利用的治理目标,不仅要恢复生态,而且还要达到让土地再次产生价值。确定治理方案后,矸石山治理很快开工,并在不断摸索中不断改进。
种植什么植物最容易成活,挡矸坝如何设置,山体削坡升级到什么程度最容易护坡。在治理过程中,困难远比想象得要多,受天气、地质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许多问题,但矿区职工并未被困难吓倒,而是一次次地想办法、找良策。近年来,曙光煤矿先后栽种构树、紫穗槐、三连翘、松柏树等多种树种近20万株,同时修建灌溉系统、铺设管路,喷种苜蓿草,环保设施建设、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工作均走在前列。经过多年的努力,昔日荒草遍地的景象被四季常青所代替,废弃的矸石山最终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C 厚植生态文明底色 践行“两山”理论曙光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曙光煤矿始终积极致力于绿色矿山建设,大力改善矿区环境、推进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实施节能减排和智能智慧矿山建设,巩固推进企地关系和谐。曙光煤矿绿色矿山建设投入以年均不低于30%的比例递增,绿色矿山建设水平和标准不断提升。秉持“集约开采、高效利用”的原则,曙光煤矿努力做到对资源的“吃干榨净”,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各大科研单位联合开展采矿科研攻关,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曙光煤矿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发展布局,提升发展质量,获得“山西省‘生态示范矿井’”“中华环境友好单位”“全国煤炭工业‘文明煤矿’”等荣誉称号。
“‘黑色资源绿色开采、高碳产业低碳运行、地下工作光彩人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曙光煤矿矿长李海燕表示,曙光煤矿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价值,坚定不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定力,建立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体系、绿色开采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循环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立体式生态工程,做到自然环境生态、产业环境生态与生态同步构建,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煤矿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在人们印象里,“高耗能、高污染”是煤炭产业的代名词。但曙光煤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扣紧压实环保责任,强化目标考核,配齐环保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积极推进生活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矸石山治理等环保工程,开展全覆盖式的生态环境隐患自查工作,严肃责任追究,持续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始终秉承“安全第一”发展理念,积极引申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强化“双预控”管理,全面实施行为治理、重大灾害治理、推动动态达标,确保矿井良性健康发展。
近年来,曙光煤矿始终牢固树立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的理念,协同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与煤炭开发产业链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开采前进行精细化地质勘探,开采过程中精准化减损,开采后精确化恢复利用。通过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污染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手段,建立开采过程中同步、同时的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模式。
为聚力强化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建设,曙光煤矿巩固提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建设成果,加大“无人值守”、智能化综采掘进、矿区“天眼”、数字化管控平台、TDS智能干选系统等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大力推进信息化、自动化、无人化生产,旨在建成本质安全、资源集约、绿色高效的智慧矿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曙光煤矿通过妥善处理矿产资源、水资源、地表生态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建设绿色矿山,打造生态矿区,达到“采煤不见煤、排矸不见矸、污水不外排、风起不扬尘、车过不起灰”,矿区植被繁茂,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初步实现了煤炭开采生态化,有效破解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书写了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责编;山西安全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