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明镜载日月
2024-09-01 75610人浏览
读唐正学老师长篇报告文学《英雄生死录》有感
田九星
甲辰新春,笔者幸得贤师唐正学老师惠赠其新作《英雄生死录》。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出版,即是为纪念书中主人公贾宝执烈士逝世50周年,也是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心血力作。新春以来,笔者日夜拜读,如同身临其境,仿佛进入吕梁山区人民那个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真实而动人心魄的年代。 笔者认为,《英雄生死录》涵盖了极其深刻的“五蕴之力”,即纪实力,见证力,分辨力,引领力与感染力。一部《英雄生死录》,就是建国初期,我国农村曲折发展光辉历程的缩影,堪称千秋明镜载日月。
接地文学,还原农村变迁史
《英雄生死录》“前言”写道,书中主人公贾宝执带领白家沟村民,自1944年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不到二十年时间,把一个“糠菜半年粮,四季缺衣裳”的穷山村,变成了“牛羊满圈,骡马成群,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书中第四回这样记载初建互助组时的情景:“经日寇扫荡,国民党经济封锁,一般人家都艰难窘迫,更不用说贾宝执互助组”,他们“不仅缺少耕畜、农具和口粮,眼看春播节令将至,连籽种都没有一颗”。然而,经过齐心协力,互助组当年秋季获得前所未有的收成。其他农户看到希望,纷纷加入,于是互助组发展成为农业合作社。次年,因再次取得丰收,合作社由十九户增至三十五户,入社耕地扩大,牲畜增加。期间,开办纺织作坊、煤窑、中药铺等, 副业分红由1945年每股三石小米 ,粮食产量则比互助组之时提高了百分之三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开始衣食无忧。 从1948年到1950年,入社农户发展到八十五户。第九回这样记述道,“合作社不断壮大,各项生产得以恢复与发展,其中运输业最为壮观。”仅此一项,社员所分红利,1949年与1950年两年均在四石以上。农业生产1948年至1950年连续三年都在十五万斤上下,合作社库存小米六万余斤,每户社员都有存粮。同时创办小学一所,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百分之八十五。原本贫穷落后的白家沟村,开始呈现一派人畜两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1953年集体产粮二十四万斤,亩产一百四十八斤, 超过1952年全村平均亩产百分之十。 1954年,虽然遭遇春旱、秋涝、早冻等自然灾害,合作社粮食总产依然达到二十二万斤,比那些临时互助组增产百分之三十六。1955年,又经春旱、秋雹袭击,合作社粮食产量仍保持二十三点四万斤。这一年白家沟迎来全国合作化高潮,白家沟初级合作社与周边七个初级合作社,合并成为“吕梁先锋农林牧高级合作社”。全乡实现集体化,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1958年,“吕梁先锋农林牧高级合作社”与其它三个高级合作社组建为“白家沟人民公社”,这一年农牧付业得到全面发展。据第十一回记载,大牲畜发展到三百七十九头,比1952年增长六倍半。羊存栏四千零七十只,比1952年增长十倍。生猪存栏一千二百零三头,户均两头,比1952年增长二十五倍。仅此畜牧收入六点五万元,占全社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九。粮食产量自足有余,每个劳动力平均分红一元以上。
据第十五回陈述,白家沟人民公社从1958年到1966年的八年间,社员们再次创造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迹。除却三年困难时期,全社平均年产粮食一百四十五万斤。留足口粮、种子及饲料,贡献国家余粮高达一百二十八万斤。此外,大牲畜六百二十六头,羊八千二百五十五只,肉猪五千一百九十六头。畜牧业总收入达一百二十七点八万元,每个劳动日分红一点三元,社员存款九点六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三十六点九万元,集体粮食贮备十四点五万斤。更为难得的是,发电机进村,家家户户用上电灯,推碾磨面实现电气化。
生活处处生机,入海便得蛟龙。著者多年担任央报驻省记者站站长,笔者曾在跟前学习。这次拜读《英雄生死录》,令我再次领悟到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责任与担当。透过以上数据,让我们看到贾宝执带领一方百姓,走在集体化康庄大道上,如何一步一步从贫穷落后走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变迁。这是何其难得的实录,它必将昭示现代人如何把握住当下包括子孙后代的未来。
鼓乐文学,折射人民翻身史
读罢《英雄生死录》,令笔者十分欣喜的另一件事,是书中记录了当年广为流传的歌曲,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火红的时代。这些歌曲共十余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后时跨二十余载。比如《夫妻识字》、《解放区的天》、《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来到咱山庄》、《社员都是向阳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下文让我们逐一加以分析,看看这些歌曲录于什么背景、什么地方,著者用意何在。
请看第三回记载,1944年农历二月,新春刚过,晋绥边区政府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在一场露天文艺晚会上,边区政府文艺宣传队敲锣打鼓,为大家表演说唱《二月里来》《纺线线》《大生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节目。书中描述道:贾宝执看到《夫妻识字》一出,只听台上表演者一男一女唱,“……女:庄稼人为什么要识字?男: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贾宝执目不转睛,神清气朗,不由得跟着台上哼唱起来。那俗词字字入心,那野调曲曲悦耳,唱得他如痴似醉”。贾宝执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因为他正在会上学习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的讲话,遇到不少“拦路虎”,他有断文识字的“大事情”要做。由此不难看出,翻身做了主人的贾宝执,不仅由衷自豪,还对未来充满憧憬。再看第七回“临危生闯敌封锁线,护送不识我神秘人”。正值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一面阻止我党收复抗战失地,一面却大举进军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在新的国难关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军民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彻底清剿日伪残余,收复国土失地。为此,党中央从陕甘、晋绥根据地抽调干部前往东北开展工作。担任护送的贾宝执,来到边区政府所在地,见城里军民欢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解放区的天》)和“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刚。………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也附和着歌唱起来。通过这些歌曲,边区人民的欢欣之情,以及决心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气概,都跃然纸上。再看第九回,“分地分田原为事善,好人好社反倒遭殃”更绝了。因极左路线让白家沟合作社遭受无端破坏,尽管党中央及时纠正了错误,但社员群众的怨恨情绪仍然难消。在纠偏会上,贾宝执见众人情绪低落,建议大家吼上一嗓子消消气,可众人还是提不起精神。于是贾宝执让大家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时候,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歌声由低而高,由杂而齐,于是浑然一片,铿铿锵锵,如山呼似海啸,声震屋宇”。著者巧妙地通过一首歌曲,把社员群众的内心情感变化,对共产党的衷心信赖,及其当家做主的姿态与觉悟,用一首歌做了最好的注释。在第十一回,著者摘录了一组1958年的民歌民谣,其中一首是:“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把人民群众恣情浪漫、主宰世界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何其壮哉。
书中留录的这些歌曲,信手拈来,却有四两拨千斤之妙,给新中国百姓政治上翻身当家做主人,增添了浓墨重彩一笔,不知不觉把读者带入其间,领阅那亲切清新壮阔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画卷。
电闪文学,录存路线斗争史
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开始,党内就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翻开党史一目了然。但那是抽象的理论化的概述,而《英雄生死录》却在一个村庄,用活生生的故事,记录了那个重要历史阶段发生的路线斗争,也许连著者也没有想到,这实在是一个意外奇迹。
让我们翻开第九回“分地分田原为事善,好人好社反倒遭殃”。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贾宝执领导的白家沟,试点正当取得初步成效之时,突然刮来一股歪风,把土改运动变成了“搬石头”运动。一夜之间中农变成了富农,家产牲畜、生产农具被没收,遭受残酷批斗。同时,合作社集体资产被瓜分,贾宝执本人则被扣上“村盖子”等污名,顿时身处险境。一时间雷鸣电闪,斗争何其激烈。幸好,此事被党中央及时发现,很快得以纠正。又如第十回,“摆事实管家婆巧怼,施民主吴队长徒劳”。白家沟集体经济经过几年发展,不断巩固壮大,到了1953年,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上面派来“整社工作队”,要把合作社转为互助组甚至单干,遭到大多数社员群众坚决抵制。他们用单干办不到的事,合作社办到了;互助组办不到的事,合作社办到了的事实,让工作组无言以对,最终以失败告终。再如第十四回,“大旱当头干群奋战,另辟蹊径领导慌谋”。遭遇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是坚持集体经济,还是放弃党的领导,走单干独木桥?白家沟又迎来一场严峻的挑战。面对县委书记强行推行名为“保命田”实则下放土地的右倾路线,贾宝执据实直言,“你们不就是想取消集体经济吗?”“俺村老人们都记得,光绪十八年大旱的惨况,仅咱白家沟一个村子,就饿死五十多口子,俺家那时老小共七口人,死得丢下俺爹一人。民国十一年大旱,咱白家沟讨吃要饭的,家破人亡的,就占全村一半以上,几千年的个体经济,究竟保住过哪个穷人的命?要不是毛主席给咱指出组织起来这条大道,这样的灾荒年头,又有多少人卖儿卖女哩……”贾宝执据理力争说,真能救咱贫下中农命的,不是天不是地,是人民公社大集体。老天爷不给雨水,土地爷不给长草,全公社一百多头大牲畜,短缺饲料数十万斤,正赶春耕大忙季节,说话就组织了百十多号人上山打草,解决了饲料问题。同时组织“远征军”上山垦荒,产粮数十万斤,大旱之年社员群众有吃有喝。活生生的现实,有力地顶住了来自上面的压力,又一次保住了白家沟集体经济。
须知,前后二十年,白家沟集体经济遭遇的几场政治打压,正是党内高层两条路线分歧在基层的反映,而每一次最终都是人心向背决定了胜负。本书将此给予实录,为正史保存了鲜活的资料,不失为一面宝贵的历史明鉴。
廉政文学,再现党风引领史
说《英雄生死录》是一部廉政文学,再恰当不过了。试看第二十一回开场词,“大权在握步沉沉,好似履薄冰。不移贫贱,难淫富贵,独善其身。见微知著何所惧,蝼蚁毁长城。诫人律已,觉聋警聩,万世忠贞”。这是著者对书中主人公贾宝执的最真实最深刻的人生写照。
因此,书中所记故事,笔者读来实实感动肺腑。
这第二十一回的回目叫,“老伴情深特备美味,丈夫意远奈何罢食",说的是贾宝执老伴为他做了一碗最普通不过的农家软米油糕,仅仅因为食材来历不明,惹得贾宝执光火大发,并随即罢吃,去找有关干部询问。知道是因软米不多,由生产队干部特殊安排的,内心不安起来。他质问有关干部,这样处理,你们觉得妥当不?干部回答说,“有甚不妥当?干部们辛辛苦苦领着大伙儿闹腾一年,吃几颗软米子还不应该啊?又不是白拿。”又问,“不是白拿就合理啦?”干部说,“干部们挺辛苦,照顾些些也是应该的,群众不会有意见。”他说,“这叫甚照顾?对干部这也照顾,那也照顾,群众该照顾的照顾不上,大家能没意见?”干部辩解东西稀少,无法照顾群众。他质问,东西少为什么不拿去照顾军烈属、五保户。于是,他召开干部会,将油糕及剩下的软米拿到会场交公,并当众作了严肃认真自我批评。他大儿子从供销社买回一床军用毛毯,说是供销社专为优待干部的。他问儿子,“谁们给了俺优待权?是党,还是群众?你凭甚该比社员特殊?大家成年累月在地里动弹,一颗汗珠摔八辩,打下粮食贡献给国家,为甚不优待他们?俺当了个支部书记,便宜的事就该咱捞?那不成了国民党官老爷?”临了,硬叫儿子原物退回。
这样的故事,贯穿全书始终。当笔者读到第二十五回,“贾巧香含悲痛忆父”一章,几度泪目。上中学的女儿严冬没有棉鞋,冻得脚流黄水,知道父亲刚刚得到一笔政府补发工资,请求父亲给买上一双,父亲没有理会,却把这笔钱拿去买了全公社社员群众的救济粮。一天清晨,母亲边盛饭边絮叨,说家里快要无米下锅了,父亲没有搭理,忽然一位大婶进门,听她讲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父亲二话没说,领着大婶去了大队粮库。有一年,地委召开劳模表彰大会,奖励父亲一头黄牛,因路途遥远,就地变卖,换成布匹带回村里,按“全劳力一身,半劳力一件”分给了众人。诸如此类,林林总总,正如上海交大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在本书序言所述 ,“这些故事,全方位多视角讲述了贾宝执一意为公、全心为民、公私分明、两袖清风、严于律己、苛刻家人,……渊渟岳峙,无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当第一回写记者看到贾宝执故居简陋得令人触目惊心时,含泪感慨道,“你担任党支部书记三十余载,你曾帮扶过多少贫苦兄弟成家立业,你曾为村民开过多少新窑、盖过多少新房,你曾为集体事业创下过多大家业,可你自己却为何过着如此寒酸的生活呵?”何止当年那位年轻记者不解,就是当下又有几人明白哩。须知,这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贾宝执的一生,平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危急关头舍身取义,以不折不扣践行入党誓词的行动,引领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而今,一部《英雄生死录》把他的崇高精神载入史册,无疑必将引领新时代的潮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活力。
千秋文学,彰显英雄文化史
《英雄生死录》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也是一部纪实传记体。十分新奇的是,著者刻意摆脱就事记事的传统写法,额外添加旅欧华人钟先生与洋养女凯丽父女的故事,与传记主人公贾宝执的故事交叉相随而行。这种别开生面的写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请看开篇“楔子”,记述钟先生与凯丽的对话,其间谈到中国英雄的话题,钟先生有一大段精彩陈述。他说:“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尽磨难而不衰不倒,正是因为有灿若繁星的英雄群体。正所谓,英雄不绝,民族不灭。以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为发端,中华民族便英雄辈出。为天地树心的,为民立命的,为民族继绝学的,为万世开太平的,此为圣雄。拼命硬干的,埋头苦干的,舍身求法的,为民请命的,此为英雄。圣雄为母,英雄为子。圣雄为师,英雄为徒。圣雄为帅,英雄为卒。圣雄为鲜,英雄为众。有什么样的圣雄,便有什么样的英雄”。接着,他历数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孔孟老庄,程朱理学,以及屈原、文天祥、陈胜吴广直至近现代的谭嗣同、朱自清、王成、王进喜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最后落脚点落到本书主人公贾宝执头上。而且在著述中,曾多次把贾宝执与古往英雄相提并论。不难看出,著者把贾宝执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记述,是要告诉我们,贾宝执的英雄行为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英雄是一脉相承的。并刻意记述疫情期间八方支援的农民与市民、向疫区逆行的医务人员、神速建造“两山”医院的工人知识分子,直至写到贾宝执的壮烈牺牲。笔者认为,这是著者在告诉当今年轻人,他们与贾宝执一样,也是中华民族英雄赓脉的延续,都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妥妥英雄。
尽管如此,著者的深沉思考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来,于是他又让洋养女在目睹惊讶中国的一切之后,向钟先生提出一个尖锐问题:“像贾宝执这样的中国英雄,为何在我们(指欧美)那里没有啊?”钟先生斩钉截铁回答说,“你们有五千年不曾中断的历史吗?有《易经》《诗经》《尚书》《论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典籍吗?有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以及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明星吗?都没有。至近现代,我们又有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你们有吗?也没有。”“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讲天道人道,这便是中国英雄的心道。天道讲天理.(或曰真理),人道讲仁义。中国自古以来之英雄好汉,无不为这四个字而前赴后继。毛泽东思想融汇马克思主义精髓,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五千年全部优秀文化遗产,并用以武装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故而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之下所涌现的英雄,有着与其他英雄不同之鲜明特质,这就是为劳苦大众自由民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信仰。”至此,笔者终于明白了,著者的最终思考是,以贾宝执为代表的新时代英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民族英雄文化的产物。试问,我们拥有这样独特的英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谁能够阻挡呢。
这就是《英雄生死录》带给我们的最深刻最宝贵的启示。
责编;山西安全环境网